新時代的年輕人們參加相親靠譜嗎?相親是幾乎逃不脫的話題,親戚朋友看你到了年紀就會自然的關心起這方面的問題,開始給你張羅各種他們口中不錯的男孩女孩,每次這種情況你都是煩躁不堪,家人介紹的相親對象,你遲遲不肯去見;公司學校的相親聯誼,你不愿去參加;各種婚戀平臺,你也嗤之以鼻,但是每次到屬于戀人的節日,如果你有一丁點的羨慕別人的愛情,建議你去相親,那么新時代的年輕人們參加相親靠譜嗎?下面婚介所小編就給大家說一說。
你一定看到過相親讓人討厭的那一面。有人加了微信互道你好后陷入沉默,也有人見了一面,但彼此沒話找話,最終仍以沉默作結。明明已經付出了時間和期待,卻還是沒法立即找到對的人,既然如此,何必浪費精力去相親呢?確實,一次相親就成功,有時比中彩票還難。但從統計學意義上看,人生的真相更殘酷:我們遇到一個各方面都契合又彼此喜歡的人,本來就很難。
一本書中曾經看到過,這個世界上有兩萬個人是會和你一見鐘情的,但是你這一輩子都可能遇不到這其中任何一個人,這說明合適的人少,圈子又小,找不到對象才是常態。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說:“水,到處都是水,卻沒有一滴可以喝”,正是單身青年們最真實的寫照。相比之下,相親至少拓寬了社交圈,增加了可能性。
悉尼大學的研究團隊分析了某婚戀網站90000多名用戶的140萬條信息,并計算你的“感興趣”得到對方積極回應的概率。結果發現,在沒有推薦的情況下,成功率為17.3%;而如果采取互惠性推薦系統,成功率可以高達42.2%,世界那么大,誰知道你的意中人正在哪個犄角旮旯。不管怎么說,比起白白等待,相親的成功率到底還是更高一點。
但所謂的“互惠性”,或者說“明碼標價”,也正是相親另一個廣遭詬病的地方。許多人對此滿懷鄙夷:結婚又不是做交易,怎么能挑來揀去。但采用條件匹配模式,不等于條件獨大,它只是相親時的一個初篩標準。在這之后,你仍然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,而且,相親以條件來初篩,是有一定道理的,大量研究表明,婚姻匹配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。
有研究者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(CGSS2006)數據,分析了覆蓋全國28個地區居民的婚姻匹配信息,包括教育、職業、家庭背景等,結果發現,同類婚是中國的主要婚姻模式,即能修成正果的兩個人,絕大多數是條件匹配的?,F實世界里,不是每個灰姑娘都有水晶鞋,也不是每個袁湘琴都能追到江直樹。大多數在一起的,還是段位相近的人。
當然,甩出一堆數據后,仍然有人對相親不屑一顧。在他們看來,相親就是奔著結婚去的,和愛情沒有關系,愛情并非只有浪漫一張面孔,相親也不意味著告別愛情。相親或許沒有天雷勾地火的轟動,但不代表沒有細水長流的溫情。僅僅因為不夠浪漫就把相親一棒子打死,你可能也扼殺了別種愛的萌芽。
很多時候,我們失望、逃避、排斥,是因為相親承載了我們太多的情感期待,但摘下有色眼鏡,相親不過是一種渠道,多一些相識的機會。無論我們以什么樣的方法認識對方——相親還是偶遇、一見鐘情還是日久生情,在一段關系中,開始的方式都不會注定結局。反倒是有了一個開始,才可能有接下來的美好故事。如需繼續了解婚介所相關消息或者更多相關資訊,歡迎閱讀《和相親對象合不合適能從哪些方面判斷,我們要盡量選擇適合自己的人》。